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玉兔》、《小卖部》、《飞鸟与鱼》。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2023年1月1日开播 连载中, 每周日 10:00更新)
免会员食用方法
第一至第三集可以在哔哩哔哩免费观看高清版,第四集需要会员:复制第四集链接 —> 打开(全能VIP视频在线解析 – 资源否 (zyfou.com)) —> 粘贴第四集链接 —> 点击【立即播放】即可食用
第一集: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706666
第二集: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706667
第三集: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706668
第四集: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706669
第一集 小妖怪的夏天
在十余年的西游记观影过程中,我们容易陷入一种程序化的思维模式:唐僧的唠唠叨叨,猪八戒的好吃懒做,孙悟空的神通光大,沙僧的任劳任怨。对于那些西游四人的绊脚石,小妖们的生活,我们好像懒得关心,亦少有人以小妖们的视角进行创作,毕竟作为一个国民级的神话故事《西游记》,大胆的改编往往不如默守陈规更能获得市场投资者的青睐。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西游记》时称其“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可见,那些小妖们的故事同样精彩。在传统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千篇一律是孙悟空和各种妖怪们的各种斗法。可《中国奇谭》突破了常规的叙事模式,讲述了那些小妖怪们为了吃到唐僧肉、抓捕唐僧所做的种种努力和设置的种种机关。当然止步于此的话,这部作品所受关注的程度恐怕没有那么强烈。
影片取名为“小妖怪的夏天”,那个世界看似妖界,反复品味和人间世界又有何区别。小妖们的人生际遇,恍如真实的的人类世界规则,恐怕才是热评的关键。
因不满足于猎器的落后,勇于创新的小野猪,反遭上级熊教头的责罚。小乌鸦因窥探上层机密,而惨遭杀害。我们看到这里,恐怕大多会大骂一句“熊教头混蛋”,这恐怕源于人们对于“创新”、“平等”的追求,而忽视这部剧所展现的“权力”的分层现象,以及维持权力的种种措施。
所以这次解读,我将从影片中所映射着“权力的游戏”而着重解读权力的种种运行规则以及探讨小猪妖为何受到惩罚。
如影片中反复看到,熊教头对于狼大人阿谀奉承,对待下属肆意打骂,又如熊教头都无资格替大王擦盔甲,小野猪回到老家,看望家人,母亲告诫道:你跟着大王好好干,争取早日修炼成精。这些妖怪世界的设定,无一不模仿现实的生活。
权力是本部剧的隐含线索,对于熊教头为何为何责罚小野猪,我们或许可以借助曹操和杨修的例子更容易看到这一点。
《三国史记》对于杨修的评价是“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观看花园,并没有进行言语的评价,而是在门书写一“活”字,众人不解,唯杨修知其义,曹操知道后的反应是“心甚忌之”。又如“一盒酥”事件,操虽喜笑,而心恶之。而关于曹操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这三件事件以多疑的曹操和绝顶聪明的杨修展开智商的角力,可以看出权力顶峰的曹操对于杨修的反应“心恶之”。而最终让杨修命丧黄泉的的是“鸡肋”事件,事件的背景是操伐蜀,进不能取胜,退恐遭人取笑,进退两难之际,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夏侯惇得知之后,遂请问杨修,见杨修收拾行装不解,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故事的结局是曹操以“乱军心”之罪,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罗贯中对于杨修的死亡给出的评价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反复对比观看《中国奇谭》和《三国史记》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权力”的运行逻辑,即“下不能度上”,这也是为啥小野猪、小乌鸦为何在浪浪山妖界遭受排挤的原因。权力既然来自他人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如果下不服从上,则旧有的秩序必然崩溃,那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那么创新此时也被扼杀了,这就需要引出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还有一句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是出自18世纪中叶,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的一次演讲:在英国,一个身居陋室、衣衫褴褛的穷人,也敢于在他的寒舍里反抗国王的旨意。凛冽的寒风可以吹进破房子,瓢泼大雨可以打进破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未经他本人的同意,就算是英国国王也不能踏进这所房子半步。
第二集 鹅鹅鹅
其实这也是一妇孺皆知的唐诗内容,取材于唐代骆宾王著《咏鹅》,原文如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另外关于鹅的故事,恐怕第二个大人物就是王羲之,据说他看到了鹅的游泳姿态,对书法才有了更甚的感悟,民间有一则传闻,他曾以书法跟养鹅的人交换了一批鹅。北宋沈括甚至在《梦溪笔谈》记录:吴人谓鹅为“右军”,以其好养鹅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髡,汤右军两只,聊备一馔。”
说了那么多,回归正题,在剧中所呈现的故事,恐怕与我上面谈到的内容都没有关系。其实“鹅鹅鹅”真正来源于《续齐谐记·阳羡书生》这本书。
书中刻画了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所发生的种种离奇鬼怪之事,其基本故事框架基本与动画版《鹅鹅鹅》基本无所差别,只是在临近结尾处进行了较大改变,书中原文为“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可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并未说明阳羡许彦(即动画货郎)与心上人的谈话,其谈话内容也值得玩味。钱钟书在《围城》亦有类似的论述: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可是货郎怕心仪的美人会利用他,当成她逃出山外世界的跳板,更为关键的是,他不能确定她在心中是否还有一恋人,所以他犹豫了。就在这时,书生醒,一个个心上人复入口中,故事戛然而止。
《阳羡书生》创作于南梁时代,由吴均创作完成,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贬误篇》中说: “释氏《譬喻经》云: 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柱杖而去。”同时《灵鬼志》亦有类似的内容,
只不过是以道士替代了书生,并且交代道人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其之后的情节也与动画大致类似,道士即入笼中;笼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担之亦不觉重于先。既行数十里,道士吞出女子,女子亦吐出心上人,只不过后续的故事的情节并不如动画那般,有过书生与女人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反而表现了书中道士的侠义之举,
书中写到,此道士既至国中,有一家大富贵,财巨万,而性悭○,不行仁义,于是道士对语担人云:“吾试为君破奴悭囊。”于是富贵人家中珍贵的马、其父母皆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放置于凡人不可取得的地方,在完成道士的要求,救济贫困人家之后,其马、父母恢复原来的状态。
如果吴氏看过上面的材料,则易壶、担为鹅笼,变道人为书生,并再添一女,使本就变幻莫测的情节更加奇诡。鲁迅说对此评价道: “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中国小说史略》)
《鹅鹅鹅》作为一部神怪题材,在今人看来,恐怕会看到的是人心的复杂性,口口声声的天荒地老,换来的是同床异梦,这是一个如此不真诚的年代。
第三集 林林
《中国奇谭》现在已经更新到了第三集,那么这次的第三集讲的是什么故事呢?看完之后可能很多人觉得讲的应该是人与动物的故事。以林林的视角展开,通过猎杀和被猎杀上演了一出悲剧,最后官方想表达的是希望人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不再相互杀戮相互为敌,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表面讲的人与动物,其实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在我个人看来官方表面讲的人与动物,讲的是林林这一只狼因为暴露自己害的母亲丧命的故事,但是其实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从林林这只狼的身上我看到了人的影子,尤其是看到里面一句台词“吃了人类的东西就再也变不回去”的时候,我就已经把它看成另外一个故事,一个讲述着残酷人性的故事。
吃了人类的东西就再也变不回去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好想过这句话,如果想过并认真看一遍的话,那么不难发现官方这是在借动物比喻人。这里暗指吃了别人的东西就会被人类驯化,狗就是这样,狼就是狗的前身,狼是具有野性的,比起狗来说是高贵的,很多人宁做狼也不愿意做被驯化的狗。
不过现实是残酷的,吃人的东西那么就会被人驯化,所以吃人的东西这个举动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入职之后给人打工。林林的母亲反复告诫不要吃人类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警告,但是林林就是没听,而从林林身上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他们总是不听家人告诫,最后闯出大祸,最后又要家人收拾局面。
狼与狗,被驯服随波逐流和坚持撞得头破血流
而且在这一集之中不仅出现了林林这样的狼,还有猎户家的狗,从狼和狗的身上我看到了随着环境的不同人也变得不同。有人被驯化了,变得随波逐流,变得没有野心,整个人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有人坚持自我做一头狼,在这个社会上撞得头破血流,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不肯向这个社会低头。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过度解读了,我是以一个进入社会的过来人看待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没有出过社会,没有经历社会的残酷,所以就只看出了人与动物,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更有人觉得剧情简单,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局的那种,自然不会觉得这集好,反而会觉得这集一下子拉低了《中国奇谭》的水平。
而且作为这一集导演的杨木也没有解读那么多,只是说这一集他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审美的意蕴融入到三维的效果中,所以在色彩饱和度质感控制和灯光以及画面上突出了画意,而非一味的逼真。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每个人都有那个每个人的看法,所以也就看大家在看完之后如何看待这一集了。
第四集 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
第四集看似剧情平淡,实则是想用这种平淡的描述手法降低一个极度悲凉的故事对观众共鸣产生的冲击。整个剧情可以说煞费苦心的处理。把一些细思极恐的残酷现实都掩盖了。
故事主题是想表达和反应城镇化和科学发展进程对农村的影响和冲击。孤寡老人面临无人照顾和经济困难,留守儿童则面临着教育和身心健康问题。然而讽刺的是农村为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却被无情地抛弃了。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是看得见的牺牲品,心灵的摧残,信仰的崩塌则深藏在故事的背后。
农村留守人员是城镇化的牺牲品
故事开始说老家人细化端着饭围坐在一起吃饭,然而围坐在一起的全是老人,没有乘坐乡村巴士去城里打工的年轻人。老人们在一起吃饭时沉闷而压抑。年轻人的缺失,使农村的生活失去了活力。这一幕深深反应了城镇化对农村深深的冲击。城镇化带走了农村的精气神。
三爷爷和王孩儿
三爷爷是孤寡老人的典型代表,而王孩儿则是留守儿童的典型代表。
三爷爷是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孩子都去城市打工了,独留他一个孤寡老人在农村度日。童年的我的视角是美好的,我便一直在想一定是有神灵在帮助照顾三爷爷生活,帮助他取刀,拿碗,扫地,引路。这些画面是温暖的,温馨的。实际上所谓的神仙是那些心地质朴善良的农村青壮年,他们去城市打工了,自然就不再有人能够帮助三爷爷生活。最终导致三爷爷意外去世,我最终也没吃上三爷爷做的美味的香椿豆腐。
王孩儿是一个痴傻的孩子,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在公交站台等车,但是公交车来他也不上车,他的双手总是合十在一起,像是在祈祷。儿时的我天真的认为王孩儿在“等车”是一种爱好。便不明白他为什么一直在车站等车却不上车。甚至乡村巴士都不为他停留了。其实王孩儿是留守儿童,他等的不是车,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哪怕王孩儿已经痴傻,依然渴望着父母的的归来,然而他致死也没等到。
我和虎子
如果说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三爷爷和王孩儿是生活上城市化的牺牲品。那我则是心灵创伤。
三个影子的出现和失去
三个影子在这里其实有两层含义,先说第一层,三个影子的产生是多光源下的自然科学现象。但对于幼小的我显然是不知道原因的。我好奇三个影子的原因代表了孩子对世界奥秘,对科学,对知识的好奇心。然而当我问妈妈原因时,妈妈却对孩子的问题漠不关心,只说“再拨会花生就睡吧,明天还要上学”。这反应了过去农村的教育方式。妈妈认为明天上学最重要,也只知道上学重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让孩子上学。孩子的学习和探索欲在妈妈漠不关心中逐渐地被消磨殆尽。
三个影子的第二层含义是人的三魂,有人解读为我的大姐二姐(源自刘毛宁的其他作品),我理解这是不对的,因为最终两个影子也一起上了神灵的公交车,预示着死亡,而我的大姐二姐实际上是去城市里打工了。黄狗虎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伴,虎子生病了,城市化带走了农村的劳动力,却没能给农村带来医疗资源。虎子也死于病痛的折磨。我对虎子是非常愧疚,为了弥补这种心灵创伤,年幼的我就想既然我有三个影子,那我两个影子陪着虎子在生前最后一段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他们带着虎子去和山上的神仙们一起快乐地玩话,虎子是快乐地离开的,而我也相信,我没有吃到的香椿豆腐。我的两个影子是吃到了香椿豆腐,虎子也是吃到了的。这里还有个细思极恐的细节,三爷爷其实应该是在做香椿豆腐的过程中意外死亡的。
虎子死了,我的童年也跟着死去了,从那天起,我只有一个影子了,可以理解为失去了两魂。虽然成长了,却是以失去宝贵的童年认知为代价。虎子也让我明白了生和死的存在,让我知道了要敬畏生命,因此我以前会把草拴在蚂蚱脖子上,后来知道将死去的蚂蚱埋葬。
科学破除了迷信,也再走了美好的童年幻想
山神都走了,乘坐公交车走了,这其实是儿时的我不愿承认残酷现实而幻想的画面。这里有两个证据,1.仔细去看会发现山神乘坐的公交车司机也是山神,2.巴士是不会为王孩儿停留的,然而最终上车的人里面还有王孩儿。这里其实是我对童年美好时光逝去的最后一点幻想。科学破除了迷信,却也带走了最美好的童年对世界的认知。我拒绝承认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山神,哪些美好童真都是假象,更愿意相信是因为山神因为房子被拆而坐着属于他们的公交车离开了。
原本山神身后的树上挂满了小鞋子,和翠绿的枝叶交相呼应,显得生机勃勃而充满美好,小乡村的生活充满了色彩。山神走后,山神庙的树上再也没了颜色,光秃的枝桠透露出一片荒凉,也预示着农村从一片美好走向衰败的残酷现实。哪怕故事看似以平淡的语气叙述,也依然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悲凉。
故事还蕴含了讽刺,城市化让留守农村的人们成了整个社会的牺牲品,却依然在给人们灌输这是有好处的,仔细看可以看到在学校门口有一块公示栏,上面大致写着外地来了承包商,要收地。这是一件好事,种地能种多少钱,卖给承包商,每年都有钱,人家中的是经济作物。
然而所谓的给农村带来好处只是流于形式,最终村里只建了公共厕所,所谓的好处最终不了了之,农村最终被抛弃。公共厕所和田野里随处可见的野屎这强烈的,格格不入的画面显得格外的讽刺。
城市化带走了村里的年轻人,带走了生产力。而这些被文明进程抛下的孤寡老人成了整个社会的牺牲品。王娃儿到死也没能等到自己的父母,三爷爷因为无人照料最终死去,最终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女,我失去了虎子,也失去了童真。最后的画面是我在空旷的田野放鞭炮,看似是在玩耍,实则是在祭奠。在鞭炮声响起的同时响起了唢呐吹奏的背景乐。那即是给三爷爷,王娃儿和虎子的葬礼,更是给山神,给自己的童年和乡村的葬礼。